新浪佛学

恭迎观音诞:心经的奥义

新浪佛学

关注

农历二月十九,恭迎观世音菩萨圣诞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

猗欤大士,誓愿难宣,

悲运同体,慈起无缘。

寻声救苦,随类逐形,

普现色身,遍情无情。

若有众生,遇诸苦难,

一称其名,立见救援。

富寿儿女,凡有所求,

礼拜供养,随愿悉酬。

何以称名,便获感通,

由菩萨心,久证真空。

无心之心,合生佛心,

众生迷背,无从受恩。

因遇灾难,并所恳叨,

一发诚心,感应道交。

如清凉月,丽彼中天,

影现群水,一无所偏。

若或无信,莫由相感,

如水昏动,月影不显。

咎在于水,非月不照,

若得澄静,即现光耀。

亦如阳春,普生诸芽,

遇根枯者,朽腐更加。

甘霖普澍,草木同荣,

唯无根者,不荷生成。

入道之要,信为第一,

欲蒙慈济,非信莫得。

缅维菩萨,何能如此,

为有远本,故致尔尔。

远本维何,圆证三觉,

名正法明,福慧两足。

虽住寂光,悲愿无央,

复现菩萨,辅弼法王。

十法界身,无身不现,

三际竖穷,十方横遍。

菩萨功德,难尽赞扬,

垂示梗概,作长夜光。

——《文钞增广·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卷首像赞》

寻声救苦,度一切苦厄

《法华经·普门品》云:“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接着说明,若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即能入火不烧、入水不淹、恶鬼远离、刑器自毁、怨贼消退、除一切障、免一切难、满一切愿、成就一切福德,而且随类应现、处处化身、救苦救难、无求不应。

印光大师开示:

“观世音菩萨于无量劫前,久成佛道,号正法明。但以度生念切,救苦心殷,不离寂光,垂形六道。遍于十方微尘佛国,普现色身,度脱众生。非独止现菩萨之身,而二乘六道,无身不现。法华所谓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虽则遍入十方佛国,而于娑婆因缘,甚深甚深。虽则普现十法界身,而世人据迹而论,止云菩萨而已。以其彻证唯心,圆彰自性,故得悲运同体,慈起无缘。由本高而体大,故迹广而用宏。其随类逐形,寻声救苦,有感即应,无愿不从之迹,喻如月丽中天,影现众水。不但江湖河海,各现全月。即小而一勺一滴,无不各各皆现全月。又江湖河海中月,一人观之,则其月与己相对。即百千万人于百千万处观之,亦皆各各与己相对。人若东行,月则随之而东。人若西行,月则随之而西。人若安住不动,月则不离当处。一人乃至百千万人,悉皆如是。菩萨于一念中,遍法界感,遍法界应。感应道交,无少差殊。与此一月普现众水,随人随地各见全月,了无有异。良由菩萨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以众生之心为心,以众生之境为境。故得不谋而合,无缘而应。”

——《文钞增广·石印普陀山志序》

印光大师开示《心经》奥义

心经,发挥三世诸佛所证之菩提涅盘,一切众生本具之真如佛性,十方如来度生之要道,凡百行人作佛之良谟。文简而义丰,词约而理着。普令上中下根,同得一超直入如来地,于诸经中,最为第一。虽只二百六十字,而六百卷大般若甚深义理,包括罄尽。良以如来智慧,自在无碍,随彼当机,广略适宜。广之则罄海墨而莫尽,略之则觅一字而叵得,令彼闻者,各得实益。末世众生,根机陋劣,常持此经,依之修习,自可空五蕴而证诸法实相,离颠倒而得究竟涅盘。以故古之名人,每每诵至数百万遍者,以其为总持诸法之法门故也。

——《文钞续编·心经添足重刊流通序》

此经文虽简略,理极宏深。性相互融,而真俗双泯。万法森罗,而一道清净。是以观照一起,顿空五蕴聚落。实相圆彰,诞登四德彼岸。语其广大,罄海墨而莫诠其义。语其精微,觅一字而了不可得。至圆至顿,最妙最玄。诚为诸佛之师,菩萨之母。六百卷般若之关键,一大藏圣教之纲宗。良由大觉世尊,鉴机说法,智慧自在。或博或约,妙理咸具。譬如月丽中天,影现众水。不但大江大海,悉现全月。即小而一勺一滴,无不各各皆现全月,而无或欠缺。猗欤懿哉。由众生具有生佛平等之妙心,感如来说此真空实相之妙经也。以故自唐至今,闻人名士,每事书持,多有读至数千万遍者。异僧守松,拟将此经,普纳含识八识田中,以为将来成佛种子。运不思议绝妙神笔,书写流通。友人以此帖见赠。拟欲石印,以广其传。又恐或未尽识,因离句楷书经文于后。爰跋数语,以企自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耳。须知此经在处,即佛所在。消除灾障,致多吉祥。务须恭敬供养,受持读诵。毋或亵黩,自取罪咎。则度一切苦,成无上道,若操左券而取故物矣。

——《文钞增广·石印异僧守松草书心经跋》

详夫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此无差别之心,虚灵洞彻,澄湛常恒,即寂即照,非有非空,绝凡圣之名称,无生灭之幻象。离心缘相,故情识莫能测度,超文字关,故语言未可形容。然如来智慧广大,于法自在,善以语言,显示离言之道,而且广略适宜,各臻圆妙。是以大般若广约佛法众生法,以明心法,有六百卷之多。此经略约心法,以明佛法众生法。文仅二百六十字,而十法界因果事理,无不毕具。以约摄博,了无遗义。若约而言之,则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二句,复为全经枢纽。再约而言之,只一照字,便可法法圆彰,法法圆泯,彰泯俱寂,一真彻露,观自在菩萨先得我心,我等可不随学乎。诚可谓如来之心印,大藏之纲宗,九法界之指南,大般若之关键,义不可思议,功德亦不可思议。

——《文钞增广·心经浅解序》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四句,最难领会。诸家所注,各摅所见。依光愚见,色当体不可得,空岂有空之实际可得乎。下二句,重释上二句之义。实即色与空,均不可得耳。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即是照见五蕴皆空。五蕴既皆不可得,即是真空实相,故曰是诸法空相。此诸法空相,故无生,灭,垢,净,增,减,及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及智慧,与涅盘耳。(涅盘,即得字之实际。)唯其实相中,无此凡圣等法,故能从凡至圣,修因刻果。譬如屋空,方能住人。若其不空,人何由住。由空,而方可真修实证。若不空,则无此作用耳。切不可误会,误会,则破坏诸佛正法,以理为事,是名邪见,不名知法,宜详思之。然光此说,容有不合古德处,其大旨不至大悖佛经,亦可作见峰见岭之一种所见耳。

——《文钞续编·复念佛居士书》

此大士以己所照见五蕴皆空之相示人也。色,为五蕴之首,故先详言之。言色不异空者,以色虽有形相可见,乃是幻妄之相。以深般若智照之,当体了不可得,有如虚空。不但色当体了不可得,而空亦了不可得,故又云空不异色。此恐人认世间空为色空之相,谓空亦无有实际可得,亦如色之了不可得。良以空亦是世间法,虽无形相,而其空洞虚豁,犹有空相。五蕴中,色蕴之空,不是虚空之空,故随即曰空不异色。乃是圆离空相之空,故曰空不异色。谓此空之空,亦如色之了不可得,不可认为空洞虚豁之空。又恐不了,又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谓色即是空之不可得,空即是色之不可得。此之色空,是寂照双彰双泯,色空双即双离之色空也。若见及此,自可亲证真如佛性。色蕴既如是,受,想,行,识之四蕴,可以例知,故不再说,只云亦复如是。五蕴既如是,一切法亦然。故又曰此五蕴皆空之相,为一切诸法之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当体如是,不必约凡圣生佛配说。以本无有生,何由有灭,及与垢,净,增,减乎哉。是故诸法空相之中,无色,受,想,行,识之五蕴,无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无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无眼界,(眼下略去识字。)乃至无意识界之六识,是无六凡界法。无无明,乃至无老死,是无十二因缘流转门,亦无无明尽,乃至亦无老死尽,是无十二因缘还灭门,是无缘觉界法。无苦,集,灭,道是无声闻界法。无智,智为六度末后之一度,是无菩萨界法。亦无得,得即菩提,涅槃,是无佛界法。有将色不异空之空,作真空实相解者。粗看颇似顺,详审似未圆。何以故,既无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之世间六凡界法。又无四谛,十二因缘,智,得出世间之四圣界法。一切凡圣诸法皆空,何得不空世间之空乎。由其凡情圣见均无,故能圆满菩提,归无所得。由其无所得故,故能心无挂碍,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也。此法,乃三世诸佛究竟成佛之法,以诸法空相中,无此凡圣生佛等法,故能从凡至圣,修因证果,圆证此法。譬如作屋,为取其空,方能住人。若其不空,人何能住。由空而方可真修实证。若其不空,则无此作用矣。以深般若智中,不见此种情见之相为无,切不可误会以不修为无。若以不修为无,则破坏诸佛正法,必定永堕阿鼻地狱,宜详审思之。光之此说,容有不合前人处,其大旨不至大悖佛经。亦可作见峰见岭,见仁见智之一种所见耳。

——《文钞续编·复周孟由问心经色不异空四句书》

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

(来源:弘化社)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