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佛学

明一法师:来不入门去不出户

新浪佛学

关注

文/明一法师

我们常说要如何在一个接着一个的念头上做功夫,要训练我们一个接着一个的念头,说我们不要关注自己的贪、嗔、痴,不要被自己的贪、嗔、痴所牵引去造业,说我们要能够做自己的主人,这样我们就不会被自己的念头牵着鼻子走,自然就能得自在。

在我们还不能做到的时候,就找一个救命稻草(功夫),将我们的每一个念头紧紧依附在这根救命稻草上面。用尽种种办法,比如守一不移、制心一处、如猫扑鼠等等手段,慢慢地把以前的贪、嗔、痴习惯由熟处转生,把我们功夫这个新的习惯慢慢地由生处转熟。

这种在每一个念头上用功的方式,是很重要的。我们的念头有五种,所谓故起念、串习念、接续念、别生念、即静念。我自己在用功的过程中总结了一个故起念当除、串习念当断、接续念当止、别生念当提、即静念当守的经验。

用除、断、止、提、守念头的办法,对付我们这些故起念、串习念、接续念、别生念、即静念五种念头,能得到很好的效果。这样我们在念头上做功夫的时候,相对就容易地守一不移、制心一处、如猫扑鼠了,能够让我们早点脱离“坏习惯”,早日养成新的“好习惯”。

但是,新的习惯只是一种“好”的习惯,不是究竟的。我们这样辛苦地修行下来,只是从“坏”习惯慢慢转变成所谓的“好”习惯,并没有达到诸佛菩萨、历代祖师的境界。所以还要继续用功,这就要从念头的起灭上去做功夫了,当然不是要让念头停下来,而是要在念头生起的时候不去追逐。

我们知道,要想让我们的念头停下来是不可能的。即使是我们的色身坏掉了,我们的念头也停不下来。我们对付这些一个接着一个的念头,唯一的办法就是不去追逐他。死掉我们去关心自己这些一个接着一个念头的念头,这就是起灭心死方作得自己主人的道理。

好在我们有前面的修行“好习惯”的经验,我们知道了如何在培养这些新的好习惯的同时摆脱旧的坏习惯。不论好坏,新习惯早晚也会变成旧习惯,但在前面那样做功夫的经验基础上,我们慢慢就能够摆脱“一切旧习惯”,久而久之我们追逐习惯的心就淡化了,最终这些习惯不论新旧好坏就都会慢慢没有了。

这个时候我们的念头就是景深禅师所说的“来不入门,去不出户”、“古路苔封,羚羊绝迹”、“苍梧月锁,丹凤不栖”了。我们就能“藏身处没踪迹,没踪迹处莫藏身”了。因为我们追逐念头的心没有了,实现了祖师们所说的起灭心断,或者叫做前后念断(就像念头停了,但是实际上没有停)。

这才是诸佛菩萨和历代祖师的境界。我们如果能做到这样,我们就能与诸佛菩萨和历代祖师同一鼻孔出气,真正地与诸佛菩萨和历代祖师同行了。下面我们看看景深禅师的事迹,看他是如何做到并教导我们的。

兴国军(今湖北阳新,曾属武昌府)智通大死翁景深禅师,宝峰惟照禅师之法嗣,俗姓王,台州人。景深禅师自幼不群,十八岁依广度院德芝禅师落发出家。后游方参学,投临安净慈象禅师座下。

一日,净慈象禅师示众云:“思而知,虑而解,皆鬼家活计。”景深禅师听后,深受启发,欣喜无比。

此后他前往洪州宝峰拜见惟照禅师,宝峰禅师对他说:“直须断起灭念,向空劫以前扫除玄路,不涉正偏,尽却今时,全身放下,放尽还放,方有自由分。”景深禅师一听,当下顿悟玄旨。

宝峰禅师于是击鼓召集大众,宣布道:“深(景深)得阐提大死之道,后学宜依之。”景深禅师因此便得“大死翁”之号。

景深禅师悟道后,于建炎改元(1127),前往兴国军智通院开法化众。曾有上堂法语云:“来不入门,去不出户。来去无痕,如何提唱?直得古路苔封,羚羊绝迹,苍梧月锁,丹凤不栖。所以道,藏身处没踪迹,没踪迹处莫藏身。若能如是,去住无依,了无向背,还委悉(洞悉、看破)么?而今分散如云鹤,你我相忘触处玄。”

绍兴壬申年(1152),景深禅师作辞世偈云:“不用剃头,何须澡浴?一堆红焰,千足万足。虽然如是,且道向上还有事也无?”说完,便敛目而逝。

(来源:明一法师新浪博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