蕲水清泉寺:谁道人生无再少

寺内现存唯一的遗迹是一块大理石寺门匾额,上书“清泉寺”三个阴刻阳文
文/闫彬彬
“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兰溪为今浠河,遗世而独立地由东向西流入长江。清泉寺就坐落在浠河边,始建于唐贞观朝,是一座闻名鄂东的千年古刹。清《蕲水县志》记载:“邑东二里有清泉寺,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凿地得井,冽而甘,故以名寺。”浠水清泉寺遗址已建闻一多纪念馆,清泉古井一直保留,可现在被盖上铜盖,无法再品尝甘甜的井水了。
据传,晋代书圣王羲之曾在此临池学书,唐代茶圣陆羽在此汲泉品茗。如今,陆羽茶泉算是保留较好的遗迹了,洗墨池已不见踪迹。
自唐至清,千百年来,清泉寺以它鼎盛的香火,召来四海游僧驻锡,八方善男信女虔诚朝拜;灵秀的自然山水吸引着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
当年,这座寺院有僧众两千多名,既有田产可收租,还有春秋两季外出化缘募捐,加上平时法事以及善男信女的捐赠,收入颇丰,是个富寺,兴盛一时。
据《东坡志林》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
清泉寺旧址在城区,当地已无山林,虽有浠水,也少了几分韵味。苏轼的那首《游蕲水清泉寺》,再现了清泉寺当时清雅的景物:“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山脚下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就浸泡在溪水之中。松间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时值日暮,松林间的布谷鸟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空灵怡人的佛寺尽在细雨之中。
闻一多纪念馆虽几无旧物,但那份清雅还在,兰溪还在静静流淌。据当地人讲,清泉寺新寺在选址上也是几经波折,最终确定下来,用了好几年的时间。
清泉寺新址在十里茶场,漫山遍野的茶,甚为壮观,寺坐落在山谷,知道的人不多。我们也是遍寻不见,得亏当地居士的指引,才在曲曲折折的山路尽头看到了曾经极盛一时的清泉寺。寺里异常冷清,僧人不多,主体建筑都已完工,而仍需修缮。
目前,寺内现存唯一的遗迹是一块白色大理石寺门匾额,上书“清泉寺”三个阴刻阳文,笔力雄健,字体隽秀挺拔,已无从考证何人所书,何时所刻,人们只能从这壮丽的匾额文字中去想象它昔日清泉梵响的辉煌。
由于清泉寺住持印通法师外出弘法,监院觉枝法师接待了我们。他娓娓道来一个韦驮菩萨运粮的故事。
传说,清泉寺的韦驮菩萨原本也是一尊立佛。某年发生饥荒,人们挖草根、剥树皮充饥,以至有的卖儿鬻女,有的流落他乡。清泉寺的住持十分慈悲,他召集全寺百余僧众,约法三章:黎民百姓是我们吃千家饭、穿百衲衣的施主。如今民不聊生,饿殍遍野,我们无法救度这些苦难众生,但也不忍心扰民。从今日起,山门关闭,侧门半掩,各位僧人一律不得外出化缘。不愿留寺者,可云游四海,各自谋生。当下出走了不少人。后来,侧门也紧闭,众僧在禅堂中敷座垂目静坐。
三天后,忽然有人紧叩山门,说有一少僧募得斋粮,已用竹排运至寺外的浠河码头,请他们派人卸货。众僧既喜且疑,从未派人外出募捐,何来斋粮呢?欲解谜底,必先见少僧方能知晓。然而,四处寻觅之下,仍然不见少僧的踪影。此时,只见大殿上韦驮佛像泥身疲软,顷刻之间,渐渐支持不住,坐了下来。众僧方才悟出:原来,是韦驮菩萨默默护持着修行人,拯救了全寺僧众的性命。后来,该寺就按韦驮坐像重塑了金身,并日日顶礼膜拜。
临别时,我们又到韦陀菩萨坐像前伫立,遥想当年,这里演绎的一个个传奇故事,仿佛看到了运完粮食,累得汗流浃背的菩萨。“今已盛世,寺却未兴,您心里肯定很着急吧!”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韶光易逝,年华似水,在岁月的更迭中,偏安一隅的清泉寺也渐渐沉寂。我们只能借用东坡旷达乐观的情怀,坦然面对每一次改变,期盼寺院能重现当日辉煌。
——摘自正信杂志的博客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