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佛学

何为“孝”?《论语》给我们的启示

弘化社

关注

《论语》中,子夏问孝,孔子慨叹:“色难。”

“色难”,就是难在始终和颜悦色地对待父母。在孔子看来,子女侍奉父母的时候,能在父母面前做到事事、时时都和颜悦色,简直太难了。

《礼记》中记载一段对于“孝顺”的诠释:“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对父母的孝顺是要使父母从心里感到快乐,不违背他们的意愿,想办法让他们开心,让他们过得舒适。

真正的孝,不仅要懂得照顾好父母的身体,更要关心父母的内心感受。

爱是情感          

不是“规范”

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场景。

我们经常告诉父母隔夜菜不要再吃,父母答应得好好的,转头就把剩菜“藏”了起来,第二天又自己“偷偷”吃光了。

节俭是美德,而盲目地在饮食上节俭,将就着吃变质腐败的食物,剩饭菜热了一次又一次,看似是节省了一部分生活开支,实则是在拿自己的身体健康做赌注。

每当这时,做儿女的总会不悦,开始跟父母讲道理,但发现好像效果并不明显。

有个朋友干脆也不再说了,就每次买水果买菜的时候少买一些,避免浪费,发现坏掉的、无法挽回的,就自己直接去处理,不再去跟父母争。

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行为模式、价值观乃至生活习惯自然也就不同。

“不要和重要的人,计较不重要的事。”没必要与老人在小事上争对错,默默去关心,悄悄守护着,心里明白应该怎么做就可以。

与其改变父母,不如改变自己与他们相处的模式。多从父母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时间长了,那些所谓的“不妥”也会成为增进彼此理解与感情的契机。

有人曾说,在家庭关系里,做所有的决定之前,别忘了一件事:爱。

爱,就意味着不会忽视家人的独立和个性,尊重他们的生活观念。多包容他们的不完美,多给他们一点在意,才能化解彼此之间的隔阂与疏远。

家庭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以爱之名的改变,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学会尊重,家庭才能和谐,给父母一方天地,两代人的舒适圈,才会默契相连。

允许父母与自己观点不同,包容父母的“不完美”,家才完美。

家是港湾         

不是“辩论场”

听朋友小张讲起一件事。

他的爸爸老张是小区里出了名的“烟盒酒瓶收集者”,有的时候出去遛弯,看到地上的烟盒,也捡起来揣在衣服口袋带回家。

这些在他人眼中或许只是废弃的杂物,却成了老张心中的“宝贝”。

有一次小张回家,看到家里到处都放着各种烟盒还有一些酒瓶,总会半开玩笑地说:“爸,咱家又不是‘回收站’,收这么多烟盒酒瓶有啥用,也卖不了钱?以后别再收了。”

老张总是笑笑,回答“好”,没过几天,小张又发现家里的烟盒酒瓶不仅没少,反而又多出一些。

原来,老张在年轻的时候,就有收集糖纸的习惯,现在年龄大了,看着现在各式各样的烟盒酒瓶觉得好看,就想收集起来,觉得也是个念想。

小张后来逐渐理解这些烟盒酒瓶不再是简单的物品,而是父亲情感的寄托,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情感桥梁。

从此,不再提议清理这些“藏品”,反而开始帮助父亲整理和保养,偶尔还会加入父亲的“回忆之旅”。

网上有人问:幸福的家庭是什么样的?

有一条高赞回答说:幸福的家庭都不争对错。

亲密爱人如此,兄弟姐妹如此,与父母之间,更是如此。

《礼记》中说:“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

当我们在父母面前直截了当地指出父母的“不对”,甚至一定要跟他们辩个谁对谁错,即便最终我们“赢了”,换来的可能是父母的不悦和沉默。

比起冰冷的道理,父母内心真正渴望的,是多一分理解,多一刻温暖的陪伴。

家是讲爱的地方,而非争辩对错的赛场。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对父母好一点,再好一点。

为人子女,请包容父母,孝顺父母。对父母多些包容与体谅,多些理解与关爱,就像小时候他们对待我们那样。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