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佛学

别再把最坏的情绪留给最亲的人

新浪佛学

关注

仔细回想自身是不是有这样一种怪象:对外人可以保持客气包容耐心,但对家人却控制不住暴躁苛刻不耐烦等坏情绪。老话俗称窝里横。这是一种“装”吗?为什么我们会如此矛盾?

其实这是人的多重性导致的,在面对不同人、事时,自然而然展现出不同的处理方式。在外,面对工作关系或普通人际关系时都会适当收敛或者尽量表现好的一面,其根本目的是保护自己;而在家,面对的都是最熟悉的人,不需要隐藏什么,便肆意对外放大自己的情绪。心理学把这个行为称之为“退行”,当人遇到挫折时,会退化到用小孩的方式来面对挫折和压力。但是这样做真的是好的吗?

亲情也会消耗,这道题没有补考

《法苑珠林》言:“父母妻子因缘合居,譬如寄客起则离散。”父母子女今生能成为亲人都是莫大的缘分。仗着父母于孩子血浓于水的亲情羁绊,知道他们总是会忍你、原谅你,所以总是有恃无恐的在父母面前肆意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

但再亲的人久了也会失望寒心,不懂得维护关系、感恩珍惜,等到他们疏离你的时候,你才会发现有太多的“来不及”。

不可得而久者,事亲之谓也。千万不要到人到中年之时才明白,这一生最遗憾的事情就是懂事太晚。

喜欢是放肆,但爱是克制

《论语·为政》里子夏曾问过孔子:何为孝?孔子答:“色难。”“色”乃和颜悦色之意,“难”意为困难。孝敬父母之种种,不给父母脸色看最难。《毘尼母经》卷六言:自慎身口,卑己敬人。所谓好,是在行为上有所约束;所谓好,是在言谈中有所截止;所谓好,是在心中保持分寸。众生平等,虽是生身父母,但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伴随着成长环境有不同的差异,也有个人处世不同的做法,不要总是用亲情去“假设”对方可以百分之百理解、包容彼此,不管多亲密的关系都需要彼此保持一定的空间和尊重。

子女之孝顺应顺其心意

所谓孝顺不只是物质、财富上的供给,更应该从自身情绪控制上做起。

人到白发之际,更希望得到的是孩子贴心的关怀和体谅。在他们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时候耐心指导,在他们反应迟钝之时给予一些体谅和关怀,在他们因为社会快速进步而胆怯不前之时鼓励并引领他们前行。当你学着把面对外人的礼貌、耐心、克制放到家人的身上,多发现彼此的优点,随喜赞叹,你会发现不仅是关系的改善,更能减少自身的负面情绪。一个人只有放下憎爱心,才能远离烦恼。

有句话说“幸福的家庭都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但为什么说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呢?因为幸福的家庭都找到了同一条道路,这条正确的道路就是感恩、理解、包容。

(来源:南普陀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