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佛学

我的四种迷惑被破除了

新浪佛学

关注

文/法志

这一课我们学习《道次第》的修学意义,聆听导师亲切、欢喜的说法,我才发现,原来对于学佛,对于佛法,我有太多的错误知见,将视频一遍遍地看下来,我的四种迷惑渐渐被破除了,认识逐渐清晰了。

学与修的关系。导师通过列举学习游泳和练习打网球的例子,帮助我们理解学与修的关系。第一,佛法正见要产生作用,必须落实于心行,否则就只是书本知识;第二,所学的教理,即是所修的内容。第三,只有通过正确思维,佛法正见才能转化为自身观念,成为改善生命品质的能力。第四,唯有不断重复正确,才能摆脱错误。所以,观念的修正是根本的修行,它是行为修正的基础和前提,心念的改变需要如法训练,使之成为一种习惯。

联系自己的修学,之所以一直不能真正掌握和运用八步骤这一殊胜的修学方法,固然与自己长期形成的知识性学习串习不易改变有关,但关键还是把学习教理与实修割裂开来,认为学习教理不是修行。所以,在修学中,学的是一套,修的又是另一套。没有真正花时间在座上静心地去反复思惟所学法义,以致所学的佛法正见在我的心里没有力量,遇到对境时不能产生作用。而我只知道佛法用不起来,却不知道正是自己对学与修的错误认识,导致了修学上的缘木求鱼。

小与大的关系。我一直认为,自己学的是大乘佛法,认为自己高人一等,有人劝我看看南传的经典,我很不屑:那是小乘。自认为学了大乘佛教的人就是大乘行者了。听了导师的讲解才明白,大小乘以发心区别,即使学的是大乘佛法,如果本身不具备大乘的发心,那依然不是大乘。想到此处,我不禁脸发热了,好是羞愧。对于我以前的邪知邪见,以前犯下的谤法舍法之罪,我愿至诚忏悔。导师告诉我们,小乘、解脱道、中士道和下士道都是大乘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法华经》中亦有“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的教言。至此,我豁然开朗了,原来,大与小只在于我们发心的不同。所谓大小,也不过是佛陀的一种应机方便说法而已。我渴望大乘,那就必须修好这颗心,发起菩提心啊。

显与密的关系。在一开始知道要学习《道次第略论》的时候,我就有一种疑惑,我们是要学习密法了吗?听了这一课导师的开示,我才明白,这个《道次第略论》属于藏传佛教,但我们修学的内容却是显教。而藏传佛教说的显教,主要指的是唯识和中观,并没有代表整个汉传佛教。进而导师指出:“任何密宗的修行,都要有显教的基础,显教就像树的根一样,密教就像树枝一样”,密教是建立在根本上的一种方便,显教是根本。我原来的印象中,似乎密宗要比显宗高深,对之总抱有一种神秘感。听了导师的开示:“事实上,禅宗、天台、华严的见地和用心,都相当于藏传佛教的无上密,最高的密宗范畴”后,才知道,原来,所谓的显密之分,不过是佛陀应机说法的一种方便罢了。至此,我的疑惑才消失,心才安定下来。

顿与渐的关系。说来好笑,当我读到《坛经》,看到六祖因听闻一句偈便幡然醒悟的时候,很是羡慕,期待着什么时候自己也能立竿见影,立地成佛。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是没有进展。这期法义里,导师说,修学是有次第的,特别举了吃七张饼的故事告诉我们:没有渐修就没有顿悟,这需要积累。听闻至此,我明白了,生命就像一条河流,有着无尽的过去和未来,无论我们储存了什么,都会功不唐捐。现在对我来讲,能做的只是安住于此,把握当下,因为现在的积累都会成为未来顿悟的资粮,我会按照三级修学两套模式去做,必定可以集资净障,修有所成。

细细盘点学习这一课的收获,其实还有很多很多……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