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佛学

前行或退出法喜在哪里

文/道万

不觉间,我们已共同跨越了冬春,回首半年,我们真的在成长吗?18次的小组共修及班级共修,我们都在每一次的分享中改变着自己的心行吗?为什么我们还有那么多的烦恼?为什么理想总是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共修时我们的灵魂在佛法中安享平安喜乐,现实生活中却不断撕扯着人生?座上修能为座下修提供支持吗?佛法真能成为治病良药吗?佛法真能解决现实问题吗?

共修以来最坦诚、热烈的讨论开始了,通过自我对照及相互回应,寻找存在的问题根源,探求对治措施。

问题一:小资学佛。原因:目标不明确,没有树立正见。学习时按照自己过往经验和主观意识选择性学习,如果觉得这一课的内容或者里面的局部内容自己认可或者有用,可能就会花较多时间去研究,但还是停留在知识性的学习上,并没有改变心行,很多时候不够真诚、认真、老实。态度方面,因为是选择性学习,生活和学习就没有找到一个良好的平衡点,会混为一体,有时在生活遇到一些问题时,就把学习当成一种压力,或者把学习当成比较排斥的对象。

对治:解决知见的问题,要对法义完整、准确、透彻理解的基础上深入思考,重复正确,真正要在内心有感觉、刻骨铭心,才能运用正向的心态完成生命品质的改变。

问题二:进步不大。为什么有的师兄进步很大,自己却驻足不前?原因:没有用心,没有保证足够的时间学习,没有完全按照要求完成三遍以上的阅读或观听。义工活动等也没有积极参加,为什么内心还是不愿意呢?比如网络助念,本身也参加过助念,但还是没去感受下网络助念,就随意让这个因缘尽了。对于助念培训也没有接受,其实还是有时间去参加的,但没有按照导师和模式的要求去学习,所以学得就不够深刻。

对治:解决行持的问题,要与良师益友一起,靠团队的力量让自己动起来,坚持下去。

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目标!近日上映的电影《冈仁波齐》似乎给出了答案,朝圣者们向着心目中神圣的冈仁波齐开始了1200公里的虔诚朝拜,在泥泞、水路中快乐前行,经历了生死、车祸、泥石流……所有的外境都是前行的外缘,坦然接受,继续前行,或许为了忏悔,或许为了圆梦,或许为了成长,或许为了众生……终于,到达冈仁波齐。

目标是前行的动力。或许多数人不理解这样的行为,觉得愚昧、滑稽、落后,在倡导发展是第一要务的市场经济洪流中,每个人都在通过不断地努力、适应、竞争来参与其中,来获取社会认可、自我尊重。他们竟然花一年的时间来做这样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可是看着他们纯净的笑容,灵魂被洗涤后的幸福,朝圣的意义就不言而喻了!反观我们学佛的目标,不也是忏悔曾经所造的罪业,追求内在觉醒与解脱,为自己更为众生!那我们的学佛之路不就是朝圣之路吗?

扶持是前行的外缘。无论是朝圣者间,还是路人,一路走来,都会获得无条件的帮助,食物、住宿、指引……不离不弃,互帮互助走在觉醒的路上。加入书院后,所有的义工师兄及同修都成为我们修学的增上缘,帮助理解法义、启发人生智慧、解决冲突烦恼……淡然帮助、坦然接受,共同建设我们的心灵家园。

珍惜是前行的内缘。“命好的做喇嘛,命不好的去远方……”深知业障深重,内心才清澈纯净。深处藏地,五明、五部大论等都需要数十年的系统学习,喇嘛学习尚且不易,老百姓更是没有福报接触佛法真谛。朝圣冈仁波齐是需要多大的福报才能成行啊?朝圣者们自然将所有的挫折视为增上缘,平静接受,快乐行进,不错过每一步应走的路。如同我们,只有认识到有烦恼,认识到是轮回的重病患者,才能时刻警醒自己,珍惜三级修学来之不易的机会,精进修学、解脱烦恼、增长智慧,朝着自己的信仰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

成长案例一:接受、面对、处理。一开始加入修学时,有师兄最闹心的就是工作,爆发、辞职、接受,但感觉过程中的状态是舒服的,学习、义工行中慢慢地打开了心量,从原来只做职责范围的事情,分外事不要推到我身上,到受其他师兄榜样的引领,慢慢接受一份不属于自己的事并做好,感觉很开心。领导安排其他工作,也能够接受化解。最近一段时间与领导的关系和谐多了,存在问题也能多方面听取意见。师兄感觉好像是领悟到了什么,要用心地去潜移默化,慢慢从骨子里、观念上改变,再慢慢渗透到学习。

成长案例二:如何做重大疾病关怀?入学后,一位师兄的公公突然脑梗处于昏迷状态,很长时间还没有醒来,或者他心里面有放不下的事情?这段时间师兄通过慈善的临终关怀培训感觉到,公公突然间从良好的状态到失去意识,没有对家人说过一句话,他的心里有太多的放不下。换位思考,首先要做的是帮他把心里话说出来。公公最担心的就是婆婆,他走了以后婆婆怎么办,他有两个儿子,谁来照顾婆婆?财产上会不会产生矛盾?一定要告诉他,会把婆婆当自己的妈妈一样对待,还要告诉他财产方面肯定不会造成任何矛盾,不去争这个钱,家和万事兴。师兄感觉对公婆的感情:思考比原来要深,投入也比原来深。

思想在蜕变,心量在打开,法情在增进,每一次共修都在不同的角度中碰撞,就如电影中长者每晚的智言,轻轻拭去朝圣者心中的蒙垢。树立正见,通过观察修不断忏悔、修正、安住,在自利利他的修行中逐渐成就慈悲之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