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佛学

世间财富取予皆是学问

文/沙沙的雨

大学毕业之后,我从一个财富的消费者,变成一个自力更生的财富创造者,所有的信息都告诉我:要快速完成原始资本的积累,储备好“过冬的粮食”,一路狂奔就好。就这样,我开足马力向前奔跑,人在不知不觉中变得异常疲倦,变得莫名浮躁,慢慢从迷惘走向迷失。静下来的时候,我也曾经叩问过自己:到底要赚多少钱才是个尽头?生活的意义究竟何在?我找不到答案,内心始终处于困惑之中。

学习了本课《佛教的财富观》,佛法的智慧告诉我们:在明了因果、广种福田的基础上如法求财,才是君子之道。细细想来,我能走到今天并非偶然,是诸多因缘和合之下积累而来的福报。如果我不是活在这片和平安定的国土,而是战乱纷争的地区,每天不得不为保有性命而挣扎求全,恐怕连正常生活也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如果我不是生在这个文明开放的时代,而是在封建社会,恐怕连解放自己双脚的权利都不能自主,接受教育更是无从谈起;如果不是父母给予我生命,一直对我无私付出,循循善诱,也难以确保身心安宁和健康成长;如果没有师长的悉心栽培,打好素质基础,走上社会之后恐怕也难以成才;如果不是许许多多认识和不认识的人伸出援手,仅凭一己之力,人生路上的诸多障碍更是难以逾越……

太多太多的如果,太多太多的因缘。在过去的岁月里,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些,对生命里拥有的一切熟视无睹,只是麻木地往前奔走着。起心动念之间完全没有敬畏因果、感恩惜福的概念,关于利益问题,也是处处聚焦在自己身上,更不要说具备慈悲众生、服务众生的胸怀了。到头来,财富和快乐并没有如期而至,反而时常心生焦虑和痛苦,难以自拔。修学让我看清了生命的规律,找出了问题的症结,也让我明确了追求财富的方向。

佛法在财产分配上,给予了我们非常实用的指引:除了日常开支、储蓄和投资,还要以布施为先,预留一份回馈大众才是合理之选。对于这个问题,自己的心行也经历了一个从无感到觉醒,从被动到主动,从利我到利他的认识过程。在完全没有接受佛法熏陶之前,我对金钱的支配,基本集中在物质需求的层面,视吃喝玩乐为人生快事,认为“能赚会花,及时行乐”才是有腔调的生活。后来,与佛法略有接触,我有了模糊的概念,开始仿效身边的一些做法,给山区寄送衣物和文具,参与贫困学生的捐资助学,在寺院里做一些供养等。当时的想法也只是觉得财多会压身,要适当地散出去,对自己才有好处。

进入三级修学之后,原来模糊的概念变得越发清晰,同时也颠覆了一些我以前的错误观念。佛法倡导我们少欲知足,以简单的方式来生活更容易保持内心的单纯;布施精神的内涵在于慈悲心的培养;在方式上也不仅仅局限于金钱和财物,还包括法布施和无畏布施,法布施的功德更在财布施之上。

通过修学,我才发现自己之前的财富观是那么狭隘,原来布施的发心不能以利益自己为起点,而是要利益他人;原来布施并非富人的专利,不是有钱的时候做一做,没钱的时候就什么都不能做;原来布施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可的,我们自身积累的人生经验、生存技能、所学到的佛法真谛,甚至小到一个温暖的微笑,一次默默的聆听,只要有发心,都是在布施;原来哪怕没有太多的物质财富,只要我们心里惦记着他人,生活里面时时处处都可以布施。

一个简简单单的“财”字,左为“贝”,右为“才”,我们的祖先在造字的时候,就蕴含着追求利益需与智慧相随的深意。世间的财富,取予之间皆是学问。我想,通过学习佛法的智慧,树立起正确的财富观,以感恩之心布施他人,就是我在三级修学里面得到的宝贵财富之一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