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佛学

智敏上师:般若从种子变成现行慧是开悟

“闻、思、修”三者不能割裂开来

有的人他是这样想的,他把闻思修隔开来看问题,认为现在我是学的时候,不必修,应专心学;到了我修的时候,则专心修,把学的东西都放下来。这太可惜了,而且是把佛的意思搞错了。当然了,学的时候,以闻思为主,但听的时候,也就是修行的起步了,听了之后就要思惟。思惟,也有人就把它纳入修的范围,所谓思惟修。思惟之后,再进一步就是入定去观察修了。

这里附带说明一下,在根本乘里,入定后才能叫修,如《俱舍》十八:‘等引善名修,极能熏心故。’因为得定以后,转变思想的力量特别大,如修不净观而得定后,则任何妙五欲境现前,皆能起不净想,而不为所转。一般而说,‘数习故名修’,则思也可包在其内了。这里总的说闻思修,是一整套的。

但有人认为这三者是互相割裂、不相关的,“我现在学么,就不要修”,就像学校里或宗教学院里念书一样,一心地学,把知识学好了再说。他把佛教知识掌握到了,讲起来可能头头是道,三藏十二部且不说,总算有几部经论,可以旁征博引,很熟练地、滔滔不绝地讲出来,但是经论上所说的话,对自己思想行动起了净化作用没有呢?

学(闻思)是为修指引方向,有多少闻思,就有多少修证

学和修不是互相矛盾的,反之,学修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有了学,才有方向知道怎么去修,如驰马,先看清道路,然后策马奔趣。如果不学的话,盲修瞎炼,着魔走火的可能性都会有。这就说明,闻思修不是截然分割、互不相干的三个事物,而是统一的、有因果性的三个阶段。

在闻的时候就是修的起步,修的时候,就是把我们闻(思)的法,把它拿起来用了——起作用了。那么,我们说修,为什么要先闻(思)呢?闻思的目的就是为了修嘛。所以说,你要修得好,须要闻得多,有多少的闻慧,将来就会有多少的修慧,有多少的证。这样,就回到正题上来了。如果我们学(闻思)的是一点点,即使我们修甚深的禅定,就算是得到了,我们所证到的,也仅仅是这么一点点。因为你没有大本钱么!你这一点点本钱,会赚几亿圆利润,岂不荒唐!同样,一点点的闻慧,努力修止观,将来得了禅定以后,得到的修慧,也仍是这一点点,由此证到的也还就是这么一点点的法。如果说,可以用一点点本钱,将来赚的会很多,这就违背了因果法则了。因是这个因,果却可以是那个果,学的是一点点佛法,甚至什么佛法都不学,将来得定以后,结果,成佛的法全部都会悟出来了,就像前面说的,把眼睛闭了修定,以后一旦开悟的话,三藏十二部经都在我心里边了——这个,前面已经破斥过了。……

“复如闻所成慧,以闻为先;思所成慧,以思为先;如是修所成慧,亦应以修为先,以其修慧从修成故。若如是者,则修所成慧前行之修,即是修习思所成慧所决定义,故说修慧从思慧生。以是若有几许多闻,亦有尔多从此成慧。此慧几多,其思亦多。思惟多故,从思成慧,亦当不尠。如思慧多,则多修行;修行多故,则有众多灭除过失、引德道理。故诸经论皆说于修,闻思最要。”所以说,真正的开悟,一定要从听闻正法而来,开悟的种子,就是般若的种子。我们听闻了般若的殊胜了义经典,就把这金刚种子种下八识田中,经过思惟,再经过定中熏修,从有漏的慧激发产生了无漏慧,般若从种子变成现行慧,这就是开悟了。

——节选自敏公上师《上海居士林开示录》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