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佛学

《经典咏流传》里的佛系经典

文以载道,歌以咏志。说到中国古典诗词,也许每个人都能吟诵几句。而央视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让人们把诗词名篇唱出来!

这档节目在春节期间播出后,一夜之间古诗文唱响大江南北。孤独300年的小诗《苔》走红,《明日歌》成为新年“神曲”,《枉凝眉》音乐一出让人热泪盈眶。

细细品味这些经典之声,竟发现其中蕴含了不少佛法智慧,一起来看看吧~

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

和诗以歌,传承经典。《经典咏流传》节目播出后,最先刷爆朋友圈的就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作品《苔》。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在贵州山区支教的乡村教师梁俊,带着乌蒙山的孩子梁越梅,一起演绎了这首原创的歌曲《苔》。

这是梁俊在支教时交给孩子们唱的古诗,他说:“这首袁枚冷门的小诗,是我们生命的注解。”他希望孩子们像牡丹一样,勇敢地开放。

梁俊从《苔》中唱出生命的价值,而袁枚对这微小生命的礼赞,或许与佛教众生平等的理念有关。

其实,袁枚与佛教的因缘颇为复杂。他的书信、文章中有一些反佛言辞,自称不佞佛,亦不辟佛。

但是,同时代的许多文人却认为袁枚的诗作有佛意,甚至有人将他与盛唐著名诗人王维并称为“诗佛”。

袁枚十分尊敬诗僧,与许多法师同游名山古寺,交流诗词艺术。他的诗作里也常提到僧人尘上人、海澄、梅谷僧等。

他的诗句“浮生何必苦安排,随意闲行心自开。”也反映了随顺因缘的处世态度,与禅宗思想颇为契合。

袁枚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老人。“腊尽春归又见梅,三才万象总轮回。”这一时期的诗歌也多有佛教“虚无”“轮回”的思想特点。

不论是赞美苔,还是吟诵梅,诗人袁枚的笔下是自然间美好的生灵,有着与人一样可贵的精神。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让禅风君感到十分惊喜的是,《经典咏流传》节目选取的16首诗词中有弘一大师所作的《送别》,由歌手沙宝亮演绎。

众所周知,弘一大师是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送别》是他在出家前创作的传世之作。

这首歌的曲调源于一首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歌词的创作则有传统人文情怀,蕴含着禅意。

弘一大师写《送别》讲述离别之情,全然是有感而发。一年冬天,旧上海一片凄凉。他的好友许幻园来访,却未进家门。

纷纷扬扬的大雪中,许幻园怃然伫立,留下一句“叔同兄,我家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便挥泪而别。

看着好友怆然离去,弘一大师在雪中站立良久。随后,回到屋内他便含泪写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这首歌意境悠远深邃,感情真挚纯粹,离别的愁绪全然袒露,却丝毫没有消极之意,反而对无常世事泰然处之。

弘一大师的诗词、歌曲无不充满着传统文化的意蕴,同时又带有佛学的智慧启迪。读来既是艺术的享受,也是人生的哲思。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1082年的一天,被贬至黄州的一代大文豪苏轼,在路上遇雨。没有丝毫狼狈,诗人从容不迫,吟诵一首,流传至今。

千年后,这首《定风波》也成就了《经典咏流传》舞台上的一个不朽之作。“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在歌手黄绮珊唱来别有意趣。

莫听风雨的来势汹汹,也莫问人生的重重难关,外物何尝会因为人的怯懦而改变,但不妨吟诗纵歌,坦然面对。

如此从容自在、悠然自得,苏轼面对生活豁达的态度跃然纸上。“也无风雨也无晴”更是他的通透之处。

苏轼一生在政治上几度受挫,一贬再贬,精神上却从未被打败。他有佛家自利利他的慈悲,也有超然物外的智慧。

后世流传更广的,还有苏轼与佛印禅师相交的故事。二人一起参禅论道,连聊天打趣中也暗藏机锋。

禅宗思想和禅门公案对苏轼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他的诗词中常常用公案故事,来抒发自己的所感所思,反映自己高洁的人格。

经典的穿透力和感染力不容小觑,因为那是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力量,是人类至情至性至真至诚的体会和感悟。

加载中...